今天,贩叔要介绍一部恐怖片,它曾经创下影史的票房神话。
大片巨片林立的好莱坞,恐怖片是相对便宜的一个类型。
恐怖片的成本通常不会太高。
举几个著名的例子。
《电锯惊魂》的成本是120万美元。
《潜伏》的成本是150万美元。
这点小钱,跟它们所取得的知名度相比,算是超级廉价了。
但必须认识到,再低也低不到哪里去,毕竟拍电影是跟省钱对着干的事。
任何一个专业的电影网站,成本一栏都是以million为单位的。
但偏偏有这么一部恐怖片,它的成本只有15000美元。
不但进入了院线,全球发行,并且在全球砍下高达1.93亿美元的票房!
是的,你没看错,这意味着,它的票房比成本整整翻了一万多倍。
还把同档期的老前辈《电锯惊魂6》干趴下了。
口碑也不错,烂番茄新鲜度很高。
如此前无古人的成绩,那些砸下重金辛辛苦苦拍大片,还赔个血本无归的电影人看到了,真要呼天抢地,欲哭无泪。
这部名为《灵动:鬼影实录》究竟吃了什么牌子的神奇小饼干,能把白菜卖出燕窝价?
看题材,也没特殊之处,一个普通家庭的闹鬼故事而已。
别说说全世界,就在美国电影范围内,从经典的《闪灵》,到近几年的《招魂》,俯拾皆是。
看情节、表演、包袱,也没什么突出。
更有甚者,片长97分钟,从前80几分钟任意截取一段,你几乎看不出这是一部恐怖片,还以为是家庭录像呢。
画质也是家庭录像般的粗糙。
然而,它拔升惊吓指数的杀手锏,也就藏在这画质里。
《鬼影实录》属于一种特定的电影类型,通常被称为伪纪录片。
顾名思义,就是用晃动的镜头,嘈杂的画外音,粗粝的影像,毫无章法的剪接,等等……
把故事片生生“伪造”成纪录片,以便让人相信,这里面都是真的!这可是有心理学上的依据。
电影吸引人的秘密,就是让观众入戏,短暂忘掉是在看电影。
来看看官方预告片感受一下。
有一个纪录片的外壳,格外促进观众入戏。
伪纪录片,并非《鬼影实录》首创。
上世纪80年代的血腥片《食人族》,就让伪纪录片风靡一时。
导演用新闻记录的手法,讲述探险家在食人部落的遭遇,吓破一代观众的胆。
1998年的《布莱尔女巫》,又用伪纪录手法包装丛林遇鬼,玩到一个以假乱真的新境界。
该片预算3万多美元,全球票房高达3亿,在《鬼影实录》之前,一直保持着傲人的纪录。
《布莱尔女巫》之后,跟风之作不断,但直到《鬼影实录》横空出世,才有革命性发展。
这是伪纪录模式首次被大规模运用于鬼宅题材。
《鬼影实录》故事中,米克和女友搬进新居,用一台摄像机记录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。
他们逐渐发现,似乎还有其他的生命藏在这座空旷的房子内。
好奇心强烈的米克,兴奋不已,不顾女友反对,把摄像机架在房间拍下每天夜里的现象。
随着灵异事件越演越烈,恐怖的气氛也越发逼人。
到了结尾高潮,更是毫无防备之下,猛然一击!
据说在全世界各地的影院里,都有观众被那一幕吓到尿崩。
贩叔当年看到那里,也忍不住赞一声:高,实在是高!
关于伪纪录片,还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:凭什么故事里正好有个摄像头呢?
有些电影,甚至在遇到鬼怪、仓皇逃命的时候,主角还在不知死活地拍拍拍,那就太侮辱观众智力了。
不搞掂这个问题,故事就难以为继。
《鬼影实录》的解决方案,也超级简单。
首先,主角是个摄影爱好者,想把此事拍成电影。
第二,全片局限在房子里,灵异现象更是集中在有限地点,一架摄影机就绰绰有余。
如此一来,完美消除了任何硬伤,逻辑上无懈可击。
可见成本虽低,主创还是注入了大量创意和诚意的。
《鬼影实录》还诞生了好几部续集、外传、还有日本版。
续集的画面也精致起来,甚至有了明显的特效。
因为成本低,多多少少都能赚一笔。
但再也无法复制逆天的回报率,因为不再惊艳了。
不管制片商如何榨取这个系列的价值,我们无法忘记的,只有最初那份不设防的惊吓和震撼。